(1)和谐社会的特征及其赋予中国财政的意义
依据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环境,概括与抽象出现实社会矛盾与冲突的现状以及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制度特征,从而为本研究提出新的制度环境,从而改变现有财政理论的假设前提,进而改变中国现存财政制度的社会经济环境,使本研究具有必要性。
(2)中国和谐财政的基础理论研究
涉及到公共品的最优供给,混合公共品的供给特征及中国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包括公共医疗服务、公共教育服务等),和谐社会的公共选择理论特征及运行机理等。
(3)支持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
依据中国当前现实社会经济的矛盾与冲突,研究支持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作用机理和实施效果,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进一步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4)中国和谐社会的支出理论及制度安排
涉及到支出归宿的数量差异及收入效应,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及其形成机理,支出的政治决定理论及制度,中国贫困化评估及其转移支付政策等。
(5)中国和谐社会的税收理论及制度研究
涉及到收入再分配与税收结构,个人所得税累进性及公平化效应,间接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及绩效评估,最适课税理论及制度安排等。
(6)中国和谐社会的预算理论与制度研究
预算反映的是各政治力量博弈与公共选择的结果,在构建和谐财政过程中,涉及到预算的内容有:预算过程中的和谐,预算过程的动力,财政支出中的竞争、责任和管理,平衡预算中的政治以及预算的调适与控制等。 |